二、真茶的出现和传播的语言痕迹
从烹调各种植物的叶子作为食物和饮料,再而过渡到专门是几种植物(即“茶”)的叶子,可以说进入了“茶文化”的门槛。因为已经摆脱了采集野生茶叶的时期,进入培育和种植专门的少量茶树品种阶段,尤其是这种专门的茶叶成为供品,成为商品、礼品之后。而烹煮这几种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充饥的食物,而是作为一种待客的佳肴,加入了许多名贵的、使茶的特点更加突出的佐料,如姜、椒等。在招待亲友享用这种食物兼饮料的时候,生发出了一套礼仪程序。
不论是原始茶还是真茶的初期,唐代以前的记载多集中在西南、中南的四川和湖北、贵州等地区,更确切地说是在非汉族地区。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的与茶有关的事件要么是作者出身、要么事件的发生地点大多是在西南,有许多甚至指名是与少数民族有关。如三国・魏人张辑在《广雅》一书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指今天的湖北四川交界一带,自古是非汉族人地区。四川人司马相如《凡将篇》提到“诧”。也是四川人的杨雄在《方言》说蜀西南地方的人把茶称为“”。傅咸《司隶教》提到四川一个女个体户作茶粥卖。张孟阳《登成都楼》提及“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傅巽《七诲》把云南和贵州的茶叶(“南中茶子”)作为全国名特优产品加以介绍和歌颂。孙楚《歌》中有“姜桂茶出巴蜀”,也是把茶列入名产之一。晋代郭璞《尔雅注》特别提及“四川人称老茶叶为苦茶”。《坤元录》:辰州、溆浦西北的无射山,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有喜庆的时候就聚集到有茶树的山上去唱歌跳舞。唐代人樊绰在《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说“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
唐代茶圣陆羽(728-804)在著名的《茶经》中介绍当时的饮茶方法是说“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之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腌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则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曰茗粥。”杨晔《膳夫经》中也有相同记载。这种饮茶方法至今还流行在南方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四川等地的各民族之间,有的称为“油茶”或“擂茶”。但是它的最早源头应该是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藏族和北方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奶茶、酥油茶等,不仅仅是往茶水里倒奶,还可以放进许多干果(入核桃仁、葡萄干等),这些也是当时饮茶方式的沿流,因为这些民族的确饮茶习俗是唐代开始的,那时后还没有出现泡茶习惯。
现在的泡茶是到南宋才出现。《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陆游《安国院试茶》诗:“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闻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自注:“曰铸则越茶矣,不团不散,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茶的饮食,其传播的线路基本上是从南到北,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再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国。因为茶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到汉族地区的,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还保持古代的形式。而经过汉族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时的茶俗还没有变化为泡茶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也是保留了还未产生泡茶的习俗,入回族的盖碗茶里就有枸芑、桂圆、枣、山楂、杏脯等,当然还少不了冰糖。
文化的传播和输入往往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以前人们注意到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两条线路,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因此西欧语言中“茶”为tea等,就是福建汉语的借词,而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为chai,借北方汉语的“茶”(cha)。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对“茶”的称呼,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汉语这各种“茶”的词源。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