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荼”在先秦文献中有很多意思,但是常见的是指一种蔬菜,即人们常常提及的《诗经?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意思近似于今天民歌中唱的“只要爱情在,不怕吃酸菜”),也是基于“荼”是苦的,后来才引申出“痛苦”的意思,如“荼毒”、“荼炭”、“荼酷”等。既然荼菜是苦的,为什么人们还要吃呢,只能理解为当时人们对荼菜有某种偏好,有一种观念在支持。
木荼:《集韵》:荼、木荼 、茶,茗也。
:《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以当酒。
茗:晋人郭璞注《尔雅》“:苦荼”的时候说: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洛阳伽蓝记》:“杨元慎含水,陈庆之曰:菰稗为饭,茗饮作浆。”杜甫诗:“茗饮蔗浆携所有”。同时,“茗”还指一种香草,《述异记》说:巴东有真香茗,其花色白如蔷薇。《南方草木状》:耶悉茗,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尔雅?释木》:,苦荼。
:一指茶,见于《茶经》。二指一种香草。
皋芦:不同的文献又写作“瓜芦”、“过罗”、“高芦”、“过芦”、“洛芦”、“哥芦”、“物芦”,有的地方称为“苦丁”、“苦[艹/登]”等。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词汇,一般认为是对不同时间采摘的茶叶的称呼,如郭璞说的“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苦茶”等。即使是这样,对其他字词还是没有解释。当然“诧”“姹”也许就是“茶”的最早记音形式,因为“茶”字大约在唐代才出现。造成这么多的茶词汇的出现,我们认为有几种可能,一是“真茶”出现之前各种原始茶,或近似茶的名称;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词汇中有非汉语成分。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引南朝人沈怀远《南越志》谈到茶的时候说: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以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李炳泽按:“物罗”也许是“构罗”的误写)。清人彭帮鼎在《闲处光阴》中说:“六经无茶字,窃意产茶之地,在古皆在蛮夷,时既无其物,安得有其字?……考茶字六义无所取,想即蛮夷所造之字欤?”他们的这些话是值得考虑的。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