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与文化 > 中华茶史

茶由南向北的传播:语言痕迹考察

时间:2003-09-24  来源:茶叶网
【摘要】: 茶首先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被利用,之后才传入长江流域的汉族地区,之后经过汉族地区才又传入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对于“皋芦”是不是茶树,在茶学界一直有争论,认为不是茶树的人说皋芦只是在形态特征上象茶树,人们用它只是茶叶的一种加强剂或代用品。文献中也大多说皋芦“似茶”,如《隋书?经籍志》引《桐君录》记载,说“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亦通宵不眠。”李时珍则说“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掌,揉碎最苦,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艹登]。”当代有人考证认为是冬青科的大叶冬青,其儿茶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极低。而主张皋芦是茶树的人则认为它是茶树的变种,尽管氨基酸含量低、茶味极苦,但是多酚类、咖啡碱含量特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古汉语中关于茶的“茗”和“”两个词同时还分别指两种香草,只是我们暂时还不清楚,它们在古代是否是因为香才被采摘来煮汤喝的。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宝塔诗《七字诗》是专门吟咏茶的,其中谈到茶的一些特征,如:“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钅兆 煎黄蕊色,宛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人岂堪夸!”这首诗押a/ua/ia韵,说明那时候“茶”读音与现在相近。“香叶”看来不仅仅指真茶,还有可能是原茶,就象上文谈及的“茗”“”同时指“茶”又指“香草”一样。“碾雕白玉,罗织红纱”则说明还不是泡茶,而是“擂茶”。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从习俗、语言和汉文献上记载来看,茶的食用是从把它当作一种蔬菜开始的。云南景颇族说茶是一种“叶子煮的粥”(pha?31lap31)。汉字的“茶”是否与上古的“荼”有直接的关系,历来有争论,但是看来不能说没有关系。可以说“荼”是“茶”的前身之一。对“荼”和“茶”的关系,古人大多认为是“荼”减去一横就是“茶”,其实不那么简单。我们觉得,首先“荼”和“茶”的给人的味觉上都是“苦”,其次是古代“荼”羹与后来的“茶”羹相似,甚至是一脉相承,只是用料改变了,荼羹逐渐衰微,而茶羹逐渐兴盛;更重要的是,从汉末开始,“荼”有读da/jha的时期,而“茶”在那时也可能有近似的读音,这在保留较多古汉语色彩的闽方言、粤方言中“茶”的读音所暗示[1]。当时翻译梵语佛经的时候,也常用“荼”来得音译梵语中的da/jha,如“荼毗”(Jhapeti)、“曼荼罗”(Mandala)、“半荼迦”(pandaka)、“荼吉尼”(dakini)等[2]。

  在真茶出现之后,这种不使用“茶叶”来制作饮料的原始茶还继续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医疗手段,即现在的“代茶饮”或“药茶”。苗语西部方言借汉语的“茶”(chua)指“汤药”,而使得原来的“药”(gua)专门指未经煎熬的草药,就是基于这种背景。明代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茶》中说:“凡所饮物,有茗几木叶、天冬门苗、菝葜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楮、栎、山石凡、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说明药茶和原始茶与真茶一起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资讯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茶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
服药忌用茶水服
服药忌用茶水服
饮茶十忌
饮茶十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