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叶知识 > 品茶识茶

红茶的品种特征及工艺

时间:2006-12-25  来源:茶叶网
【摘要】: 红茶属于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近40年来,宁红逐渐恢复,又获新生,目前修水茶园面积10万余亩,拥有国营茶场14个,精制茶厂3个,乡镇茶厂280多个,产量5万担,年出口量4万担。1985年“宁红金毫”参加全国优质食品评比,博得“宁红金毫为礼品中之珍品”的称誉,获得国家银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为金质奖,宁红1级工夫茶获铜质奖,并获省优部优产品奖共14块奖牌。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 

  宁红产区位于赣之西北边隅,有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全境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气候温和,每当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树生长根深叶茂,茶芽肥硕,叶肉厚软,内含化学成分丰富,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 

宁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高级茶“宁红金毫”条紧细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乌润,香味鲜嫩醇爽,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 

“宁红”除散条形茶外,还有一种束茶——龙须茶。 

  龙须茶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成茶身披经袍,叶条似须而得名。产于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该茶在清道初年,与“宁红”同时兴起。此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风格独特,品质优异。以往每年要在出口的第一批优质“宁红”共箱里,每箱箱面上放5—24个龙须茶盖面,作为彩头和标记,十分美观,颇有艺术饮赏价值。 

  制作龙须茶的鲜叶原料,要求生长旺盛、持嫩性强、芽头硕壮的蕻子茶,多系一芽一叶至一式二叶,芽叶大小、长短要求一致。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醇、初干以后,进行“扎把”。其法是将半干半湿的茶条,一根一根地理直,基部比齐,以90至100条为一把;然后两把并拢合扎在一起,长条茶包在外面,短条茶夹在中间,用白线由基部到芽尖扎紧,呈饱含墨汁的大号毛笔形,然后进行烘焙,以篾筛作焙心,用50—60℃的文火徐徐烘干,时间长达28—36小时,待茶坯用手捏之有硬感,梗子手捻能成粉时,为烘干适度。

  最后烘干的茶坯拆去白线,基部用白丝紧扎三圈,再用五彩线环绕,将整个龙须扎成网状,基部剪齐,扎好花线后,线关用针穿入茶内,部分线头略露在外,十分美观。 

  龙须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异的色、香、味、形。每个产品干重7.8克,形如红缨枪之枪头,条索挺秀显毫,外披五彩花线;冲泡时,将花线头拿起抽掉,基本白线丝仍扎不解,整个龙须茶便在茶汤基部成束下沉,而芽叶向上散开,宛如一朵鲜艳的菊花,若沉若浮,故有“杯底菊花掌上枪”之称,其汤色,中间红艳明亮,边缘金黄,叶底嫩匀有光,香气鲜爽馥郁,滋味甘醇爽口,冲泡3—5次,色、味仍佳。多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 

4、宜红工夫 

  宜红工夫产于鄂西山区宜县、恩施两地区。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年产10万担左右。宜红工夫以条索紧细有金毫,内质香味鲜醇,汤色红亮有“冷后浑”为其为主要特点。 

  湖北宜昌地区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茶圣陆羽青年时期曾去考察,后在《茶经》中把宜昌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山南以狭州(今年昌地区)上,襄州(今襄樊、谷城、光化、襄阳等地)次,荆州(今江陵、当阳)次。宋次文学家欧阳修在宜昌任县令时曾有“雪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赞同陆羽对宜昌茶的高度评价。

  所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犯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经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相关文章
推荐资讯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茶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
服药忌用茶水服
服药忌用茶水服
饮茶十忌
饮茶十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