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成为我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湖南地处北纬24°40’至35°05’,东经108°50’至114°15’之间,南靠五岭山脉,北面长江之中游处于西南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从南岭山脉列江汉平原的中间地带,三面环山,丘陵为主。有湘、资、沅、澧四水纵穿全境和汇集于省内北部的洞庭湖。俗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土壤为红黄土,微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湖红工夫的主产区安化、新化、涟源一带,位于湘中地段,处雪峰山脉,位资江之中游,“缘安化三乡,遍地有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桃源产区地处武陵、雪峰两山余脉,有沅水经流,古《荆州土地志》云:“楚南茶出武陵七县,桃源其一。”平江、浏阳产区,位于湘之东北,处幂阜山脉之南端,有汨水、昌江及浏阳河贯穿全境。《同治平江县志》记有红茶盛行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植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街,寅集酉散”的一片繁荣景象。湖南不但产制红茶经验丰富,而且具有众多的适制红茶品种的种质资源。历史上安化有芙蓉山仙茶,南路近江邑瑶山内有界牌茶,此外还有永明大凤茶,郴州五盖山苦茶,汝城白毛茶等。
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茶树种质资源,现在正逐步得到利用。吴觉农先生评论湖南“可以生产同祁门和宜昌一样为国外所欢迎的高香红茶,还可以栽培和发展与云南相同的国际上著名大叶种红茶。”
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匀凈。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香高味厚(靠近江西修水,归入宁红工夫),新化、桃源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毫较多,锋苗好,但叶肉较薄,香气较低,涟源工夫系新发展的茶,条索紧细,香味较淡。
8、越红工夫
越红工夫茶系浙江省出产的工夫红茶,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县。越红工夫以条索紧结挺直,重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的优美外形称著。
越红工夫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越红毫色银白或灰白。浦江一带所产红茶,茶索尚紧结壮实,香气较高,滋味亦较浓,镇海红茶较细嫩。总的来说,越红条索虽美观,但叶张较薄,香味较次。
(二)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有的将低级工夫红茶熏烟制成小种工夫,称“烟小种”亦叫“假小种”。
“小种”一名,见于1717年崇县令陆廷灿的《续茶经》:“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1751年,董天工撰的《武夷山志》中亦有小种之名:“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以上两史料所提及之小种均不是指小种红茶。
1732年崇安县令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有“凡岩茶皆各岩采摘焙制,远近买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本省郡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屋村各行。”这里指的江西乌,虽集散于星村,亦难说是红茶,更难讲是小种。小种红茶出现的时期,难见史料。自五口通商之后,外商来华抢购茶叶,闽红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应运而生,小种红茶亦出现的时期,难见史料。
7/9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