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叶知识 > 品茶识茶

红茶的品种特征及工艺

时间:2006-12-25  来源:茶叶网
【摘要】: 红茶属于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自五口通商之后,外商来华抢购茶叶,闽红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应运而生,小种红茶亦出现在这个时候。当地有这样一段故事:清道光未年,因时局动乱不安,有一次一支军队从崇安星村过境,占驻茶厂,进厂的青茶,无法及时烘干,所存青茶因为积压发酵,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厂主心急如焚,赶紧用锅炒和松柴松干。稍加筛分拣剔,便装箱运往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断这种特殊香味的小种茶,竟引起外商的兴趣,生意不大好,获利不少,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于是外商年年订购,从此小种红茶风靡一时。 

“人工小种”计有坦洋小种、政和小种、古田小种、东北岭小种等。现人工小种市场已被淘汰,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此外,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所称“白毫小种”、“小种”,乃是当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的品级花色名称,与闽茶之种红茶乃风马牛不相及。 

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原凡是武夷山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集中赤石加工,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集中星村加工,但星村外山茶制成小种红茶之后,在市场独树一帜,故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以区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之小种。 

崇安县星村的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该地地质肥沃,又有培客土的习惯,加深土层,因此茶蓬繁茂,叶质肥厚嫩软。 

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放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19世纪70年代运销欧美国各国,年产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仍,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年产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内外消费者面前。 

三)红碎茶

红碎茶历史背景 

红茶起源于我国,19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的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19世纪我国的红茶制法传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它们仿效中国红茶的制法又逐渐发展成为将叶片切碎后再发酵、干燥的红碎茶。 

红碎茶是国际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茶类,占国际茶叶贸易总量的90%左右。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试制红碎茶。其中云南、两广和海南用大叶型品种生产的红碎茶品质较好。 

国外红碎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其产量的总和占世界红碎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且质优价高。 

红碎茶品质特征  

其初制工艺的特点是在条红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泡出,形成红碎茶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 

红碎毛茶经过精制后,成为供出口的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个花色。 

叶茶:是短条形红茶,常有金黄毫; 

碎茶:是颗粒形红茶,是红碎茶的主体产品; 

片茶:是小片形红茶,滋味浓度不如碎茶;

  

末茶:是细末状红茶,冲泡后茶汁易浸出,滋味浓强度较大。

  

红碎茶可直接冲泡,也可包成袋泡茶后连袋冲泡,然后加糖加乳,饮用十分方便。由于红碎茶的饮用方式较为特别,与其他茶类一般采用清饮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品质强调滋味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汤色要求红艳明亮,以免泡饮时,茶的风味被糖、奶等兑制成分所掩盖。 

红碎茶产地 

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红碎茶制作工艺 

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 

  

红碎茶按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非传统制法又分为洛托凡(Rotorvane)制法、C.T.C制法、莱格制法和L.T.P制法几种。 

各类制法的产品品质风格各异,但红碎茶的花色分类,及各类的外形规格基本一致。 

红碎茶分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花色规格。 

【1. 叶茶类外形成条状】,要求条索紧结,颖长,匀齐,色泽纯润,有金毫(或少或无金毫)。内质汤色红艳(或红亮),香味鲜浓有刺激性,按品质分为“花橙黄白毫”(FloweryOrangePekoe,简称F.O.P)和“橙黄白毫”(O.P)两个花色。 

相关文章
推荐资讯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茶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
服药忌用茶水服
服药忌用茶水服
饮茶十忌
饮茶十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