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茶学会邀请省老促会陈明枢、吕居永两位老同志偕同本会专家和工作人员,一行六人于2012年6月5日至10日,前往南平市的政和、武夷山、建阳、建瓯等四县(市)苏区、老区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先后走访了政和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政和县竹具工艺馆、铁山花茶厂茶叶基地、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路过浦城,参观了浦城临水镇丹桂基地、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浦城苏区展览馆等;武夷山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及其茶叶基地,武夷山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电气化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建阳市书坊百年水仙茶园、古民居——楠木厅、京泰茶业有限公司及其现代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建阳市中央苏区纪念园;建瓯市徐墩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根雕城、建瓯+市东峰百年矮脚乌龙茶叶基地、凯捷凤山茶叶基地、成龙茶业有限公司等。每到一个县,我们都与当地县委、县府领导、茶业重点乡镇干部、茶企、茶农代表召开座谈会,针对调研的内容,广泛征求长期在农村第一线工作的干部群众的宝贵经验。所到之处,得到了市(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周密安排、详细介绍,使我们能够在短短的五天内完成了调研任务,学到了许多好经验。现将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的问题、收获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南平老区发展茶产业的主要经验
政和、武夷山、建阳、建瓯四县(市)都是苏区、老区,也是山区,山多、丘陵多,土壤深厚、肥沃,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建瓯达80.4%)。茶叶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4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达40.6万亩,占南平全市茶园总面积53.6万亩的75.7%,毛茶总产3万多吨,占全市总产量5.1万吨的60%以上。发展茶产业的主要经验是:
1.各级领导重视茶产业发展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省以人大决议的形式,出台《关于强化扶持措施,加快发展我市茶产业的决议》,南平市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茶产业发展予以政策扶持,特别是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和新办的茶企在用地、税收、信贷上实行优惠;对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各项认证以及荣获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省级以上产品评进获奖者均予以奖励。在管理机构上,各县(市)都分工一名副职分管茶叶、成立茶叶领导小组加强对茶产业的管理,还保留了武夷山市茶业局编制。
2.茶园基地基础建设抓得好
这次调研中参观的政和铁山花茶基地1000亩、京黍茶叶标准化示范园560多亩,建瓯凤山凯捷茶叶基地2300亩,都是有机生态型茶园的代表。茶园及其周边有树、有花、有草,层层茶园一片翠绿,条条水管连通各个蓄水池,护林带、灭虫灯、黄色板,更为美丽的茶园增添色彩。一眼望去就知道这里出产的产品不是绿色食品就是有机茶。武夷、建阳还有张天福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全市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各地新建一批批高标准茶叶基地。仅调硼的四县(市)就有“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7.4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达1.86万亩。武夷山市连续十年茶叶农残没有超标,这就是从源头抓好基地建设带来的好结果。
3.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有效推动茶产业全面发展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造以往是加工场所大,劳动强度高,燃柴烧炭耗木材大,现在是各级政府引导茶企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液化气萎凋做青,空调机做青,煤电焙茶,茶叶智能色选机等乌龙茶制茶新技术,新设备,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出现了许多自动化、既代化、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如武夷山永生茶叶公司建成垒国首条自动化乌龙茶初制生产流水线;建瓯龙兴茶叶公司建成一流的自动化乌龙茶精制厂;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引入福建省第一条乌龙茶全自动清洁化流水线;武夷山正山茶叶公司从原料与小种红茶工艺上进行创新,研发成功红茶高端产品金骏眉,引领了近年红茶的大发展。建瓯市名优茶高档茶比例从过去的30%提高刚现在的60%左右。在茶叶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喷灌、太阳能物理杀虫灯和统防统治防治茶树病虫害新技术以受大面积推广采茶机采茶,都走在全省前列。如建瓯市应用采茶机采茶面积达95.6%,居全省第一;建阳市机采面只5.5万亩,占88.70/0;武夷山市机采面积11.5万亩,占83%。
4.创建品牌,宣传力度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