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元和君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这蜀中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着蒙山进贡的“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两种名茶。
清代名山知县赵懿撰《名山县志・蒙顶茶说》,记载了贡茶采摘、制作的程序和规矩。为再现当年盛况,传承悠久的茶文化,名山县3月27日举行了一场“皇茶采制大典”。
3月27日10时,身着红色长袍的祭礼官一声大吼:“皇茶园开园!”6名身穿黄色僧袍的茶僧缓缓地走进“皇茶园”,焚香、祭天、诵经后,在铜盆里沐手,随后开始采茶。僧人们只采“一芽一叶”。采摘完毕,采茶僧将鲜叶放入银盘,交给送茶僧,然后由专人护送到智矩寺制茶。
记者随送茶僧来到半山腰的智矩寺。相传该寺为吴理真所建,从唐代到清朝每年贡茶都在此寺炒制,许多年前已改为蒙山茶场的制茶车间,但古寺的风貌尚存,如今恢复为“皇茶开制大典”仪式贡茶制作场地。
午12时整,只见僧人们在寺内院中焚香祭拜吴理真后,一名身穿袈裟的制茶僧将“皇茶园”的鲜叶高举过头,让茶祖过目,随即由12名茶僧护送到旁边的制茶室。
制茶坊内,护茶僧们诵经,制茶僧在一口铁锅前,不停地伸手试温度,然后将一块黄巾包着的鲜叶倒入铁锅中,用手将鲜叶抖散、翻转,约两分钟后,用一把棕叶扫帚将茶叶扫入纸中包好。“再加点火!”茶僧猛地将袈裟袖子掀起,以露出的手臂感受温度。待铁锅冒着青烟,制茶僧将纸中茶叶倒入锅中,左右两手灵巧翻转,1分钟后,将其倒入铺着白布的竹篓,制茶完毕。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