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叶资讯 > 茶叶动态

首个“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在浙成立

时间:2010-02-03  来源:浙江省工商局
【摘要】: 全球绿茶消费日渐升温,给浙江绿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最新数据显示,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2009年,浙江全省茶叶产量达16.6万吨,产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7.5亿元,同比增17.7%。

  全球绿茶消费日渐升温,给浙江绿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最新数据显示,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2009年,浙江全省茶叶产量达16.6万吨,产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7.5亿元,同比增17.7%。其中,名优茶产量6.7万吨,产值68.0亿元,分别增15.5%和24.5%;茶业出口则占全国的60%。为构建“浙江绿茶”推广平台,进一步推广茶饮绿色消费理念,全国首个“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今天正式在“茶都”杭州成立。这一委员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起,由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农业厅社等24家行政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新闻媒体共同组成,将致力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提高茶的国饮地位,推广茶饮的健康消费理念,助动浙江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

茶业大省历史悠久、名副其实

一千多年前,陆羽在浙江写就《茶经》传世;两百多年前,清乾隆在杭州封赏18株龙井御茶;一年多前,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绿茶主产区,浙江人意图主打“浙江绿茶”品牌;而不久前,丽水浙南茶叶市场和中国产业流通协会联合推出中国首个“绿茶价格指数”。

更让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一项数据是: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茶业出口占全国的60%。据浙江省农业厅公布,2009年浙江茶园面积达273万亩,恢复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无公害茶园216万亩,占79.1%;有机茶认证企业329家、认证面积23.2万亩,分别增40家和2.3万亩。预计2009年浙江全省茶叶产量16.6万吨,同比增2.5%;产值77.5亿元,同比增17.7%。其中,名优茶产量6.7万吨,产值68.0亿元,分别增15.5%和24.5%。全省抽检品牌茶叶270批次,合格率99.3%。135家企业已经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

目前,浙江茶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茶园面积稳中有升,区域优势凸现。浙江茶园面积长期居国内省(市、区)前列,最高时曾达到18.3万公顷。近年来,通过实施茶树良种工程,无性系良种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2008年全省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139.3万亩,无性系良种率52.0%,比2000年的12.8%提高了39.2个百分点。随着省、市、县茶叶优势区域规划的实施,浙江绿茶产业的区域优势开始凸现。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分三块,即浙西产区、浙东产区、浙南产区,涉及22个县(市、区),其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5%、60%、80%。其中,绍兴、杭州为最大产区,二市的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0%、45%与55%。丽水则为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地区,5年内茶园面积增长50%。

――茶类结构逐渐优化,主导产品日趋突出。通过把茶叶产销指导思想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畅销、经济效益好的名优茶,目前,一个主导产品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明显的浙江绿茶产业已基本成型,造就了龙井茶、珠茶、蒸青茶等若干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如绍兴市年加工、出口珠茶达7万多吨(其中嵊州市5万吨),占全国珠茶出口总量的6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地。杭州市余杭区拥有蒸青茶企业21家,生产流水线38条,年加工能力5000余吨,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蒸青茶加工基地。以绍兴、杭州两市为主体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内,年产龙井茶2万吨,产值20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量的12%和32%。

――产地市场网络日趋完善,内销、外销两个市场同步发展。浙江绿茶内销以名优绿茶为主,市场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沪、京、苏、鲁等地,其中我国北方市场近年来销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外销以珠茶、眉茶、蒸青茶为主,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集散地。随着外贸体制的完善与国际市场绿茶需求量的增长,通过外拓基地,充分发挥精加工技术优势,出口绿茶(珠茶、眉茶、蒸青)数量连年增长,畅销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日本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效益稳定增长,茶农收入逐年提高。由于名优茶的发展,使浙江茶叶的单位面积效益稳定增长,全省采摘茶园平均亩产值2700元,茶业已成为茶农增收、茶区致富的重要产业。

――质量意识全面增强,品牌建设驶入快车道。为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和国内“市场准入制度”,浙江省及时将工作重心“从量的增长调整到质的提高”上来。目前,全省无公害生产面积达205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20.9万亩。根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浙江省各级检验机构近几年对全省10个产茶市一千多批次产品的抽样检测,合格率在95.0%以上。

自2001年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以来,浙江涌现出贡牌西湖龙井茶、安吉白茶二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吉白茶、乌牛早、绿剑、瀑布仙茗、惠明、御牌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龙井茶、瀑布仙茗、安吉白茶、径山茶、大佛茶、雪水云绿、开化龙顶等10余个茶叶品牌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外,还产生了一批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2004年产生了“浙江省十大名茶”,2006年提出“浙江绿茶”品牌概念,2007年省政府把“实施‘浙江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列入今后茶叶产业的工作重点。2009年开展了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

――茶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机、茶包装、茶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旅游的兴起。据初步统计,浙江现有茶机厂500多家,茶机产值5亿多元;仅杭州一地的茶馆已超过700家,产值达10亿元;各种茶艺茶礼及相关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茶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品茗休闲、茶文化旅游已成为浙江省旅游业新的亮点。

茶饮健康消费文化急待发力

虽然产品可以“芳荼冠六清”,但浙江绿茶本身仍然是一个微带苦涩,需要寻找规模,并且重塑消费文化的行业。根据浙江省农业厅提供的一项数据,俄罗斯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达18.5万吨,浙江绿茶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不到3%。在一些国家的超市里,浙江绿茶往往被挤在货架角落,平均每公斤只卖1美元,比印度茶低4成,茶农处在微利或保本状态。

1995年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等同志提出“茶为国饮”的建议,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省原省委副书记、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枫提出了“茶为国饮”的提案。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专家团组长程启坤告诉笔者,早在唐代,饮茶逐渐普及,成为风俗。宋代以后饮茶更为普及,百姓和宫廷,“斗茶”成风。龙团凤饼的贡茶品目多达40多种。饮茶专用器具,应运而生。咏茶诗词,层出不穷。明代以后,散叶茶有了更大发展,多茶类开始产生。饮茶的撮泡方式开始流行,紫砂茶壶应运而生,在文人学者的推动之下,全国上下饮茶风气更浓。清代以后,中国的茶叶出口量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霸主的地位,对推动世界人民的饮茶,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由于多茶类的全面发展,各产茶地名优茶的不断涌现,促进了饮茶风俗的更加普及。“茶为国饮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历史的必然。”程启坤说。

“从健康的角度多引导很重要。”浙江省农业厅茶叶科有关负责人指出:日本原本是一个碳酸饮料的消费大国,但是随着茶的传入和推广,茶文化不断被日本国民接受,以乌龙茶为代表,带动绿茶等茶叶的整体消费,日本对茶叶的消费最高时达到70%。

这位负责人指出,茶叶的包装也应该以体现茶的文化内涵为标准,包装的风格应该趋向于风格固定、品牌化、文化特征突显等,特别是更多体现“健康”的元素。

“很多企业也愿意通过举办绿茶大会、茶文化节、茶艺比赛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进而增强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开化龙顶茶叶市场总经理李文尧表示。

杭州浙大茶奕宝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先生认为:“按照我们的理解,茶就是一个健康饮料,因此首先应该从健康出发来推广、吸引消费者。”

“茶文化是茶叶产业的助推器,因此我认为促进茶产业的新发展应该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对笔者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是浙江弘扬茶文化的主力机构。研究会组织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被誉为绿茶中的“奥林匹克”,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通过研讨会,推荐中国绿茶,弘扬绿茶文化,促进浙江甚至全国茶产业发展。

浙江已经提出,到2010年,将完成全省5000个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任务,建成100个省级示范茶厂,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在一些地方,将茶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兴商业模式已经出现。新昌县江南名茶市场负责人陈霞告诉《市场导报》笔者,他们投资1500万元,在与茶市相邻的潜溪江东侧,沿溪建设一个近3万平方米以茶树、茶石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成为浙江省内第一家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相结合的旅游观光休闲景点。

但是,“目前中国仍然只是世界产茶第一大国,而不是世界茶业强国。”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谈及浙江绿茶产业忧心忡忡。

《投资圣经》作者帕特?多尔西曾经告诫实业家说,规模经济可能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惟一路径。对浙江的绿茶企业来说,如何扩大规模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以绍兴、杭州两市为主体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内,年产龙井茶2万吨,产值20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量的12%和32%。但这一数据,距离规模化的要求仍然很远。在多年前的一个茶叶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茶饮料品牌“立顿”的230亿元年产值震惊了每一位与会者。

“立顿”本身根本不种一株茶树,全靠收制茶叶经营。从规模到品牌运作手法,浙江茶叶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评价说,茶产业的出路在于品牌化,而浙江茶业的产地优势还没有被品牌化,虽然西湖龙井很有名,但是公众很少听说浙江有哪几家有名的茶叶品牌企业。在国内两大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茶展(北京茶博会和广州茶博会)上,很少见到绿茶主产区浙江的茶企业。

“现在来茶馆消费的不少人,只是为了找个地方聊天。”金庸茶馆刘经理有点遗憾地告诉导报笔者。杭州西湖旁林林总总的大小茶室,不绝于耳的是扑克厮杀声以及鼎沸的闲聊声。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市有各类茶楼、茶室、茶馆、茶坊、茶苑、茶吧及景区农家茶楼等1000多家,其中市内注册茶馆650余家,景区农家茶楼460余家。以一家有800多个座位的中型茶馆为例,按每位最低消费50元计,每个时段茶馆就可收入4万元。

“现在十分需要让茶文化再次深入人心,不但需要意识上的加强,更需要相关行业从业者的配合,茶馆渴望回归。”刘经理说。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也认为,要在茶的自然秉性之外,更加着力寻找、研究并赋予其文化性、时代性、国际性、商业性、品牌性,者是浙江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向度。

茶饮消费委员会为推广国饮出力

今天成立的“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为浙江的茶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一委员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起,由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农业厅等24家行政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组成。推进委成立后,将以弘扬茶文化,推广茶知识,引导国人树立“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理念为宗旨,通过示范企业的评选、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整合社会资源,为茶企业生产、经营、品牌建设等提供相关服务,提升茶品牌,发展茶产业,促进茶经济。

据悉,“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成立后,将以弘扬茶文化,推广茶知识,引导国人树立“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理念为宗旨,意图培养消费者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提升茶品牌,发展茶产业,促进茶经济。推进委员会秘书处下设:专家团、监督团、志愿团、示范团,其中专家团由权威茶叶专家组成,监督团则将联合媒体对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和茶楼等环节进行实地消费体验,形成体验报告向社会发布。 在委员会成立同时,还正式启动 “四进”活动,并向学校学生、社区代表捐赠宣传知识手册。该四进活动将陆续在学校、社区、景区、宾馆会所开展。此外,2010年,“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内容包括:组织专家制定评选首批放心示范茶楼;开展大学生电视辩论赛;对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和茶楼等环节进行实地消费体验等。

浙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名誉主任周国富指出,2010年是倾力调结构、促转型、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也将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形势越是复杂,越是需要智慧,更要显现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价值、文化的意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省工商局、省消保委共同发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让茶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走进社会百姓,就是要光大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使之文而化之,化成人之气、民之俗、市之风,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弘扬传统文化、感受茶道魅力的队伍中来,以茶结缘,以茶载道,以茗士雅度更增名仕风流,颐养和谐心态,促进社会和谐。

“茶为国饮 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执行主任、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指出,据工商部门统计,浙江全省共开设的酒楼32000家,茶楼4000家,杭州是全省茶楼最多的地方,共有1000家,杭州的酒楼也是全省最多的有7000家。但浙江总体茶不如酒,全省一年全部茶叶产值不如茅台酒厂一半的产值。浙江茶生产、茶消费主要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茶种植不够规模。茶产业在农林产业的占比是7.8%,而农林产业在浙江省生产总值的占比仅4.35%,都说浙江有七山二水一分田,其实七山的文章还是没有做足够,有时候往往开门不见山,靠山不吃山,吃山不养山。二是茶生产不够规范,长期停留在农产品的水平,没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没有把商品转化为精品和名品。非标化制作使质量失控,非品牌上市使信誉扫地,非环保生产使绿色蒙羞。第三是茶市场不够发达,茶交易采取农贸市场低端的交易方式,没有形成高位扩散的功能,茶饮消费总体上是茶楼粗放型,茶市低俗化,主要原因是没有把茶产业形成规范生产连锁销售的产业链。浙江有大小茶厂8200多家,茶楼有4000余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链。四是茶消费不够充分,我们都知道,烟、茶、酒不分家,但是三种消费品的市场呈现很大的消费差距,全年年消费香烟7000亿人民币,酒销售额是4000亿人民币,茶销售额只有400亿人民币。民以食为天,国以饮为先,我们喝茶的消费习惯是喝甜不喝苦,喝洋不喝土,喝红不喝绿。茶饮没有形成优势,碳酸饮料反客为主,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在全国的茶饮料消费市场份额中,最多的是立顿茶,立顿茶独占市场份额53%,国内市场的茶饮料市场主要由外省的商家占领,如统一、康师傅、麒麟、王老吉、三得利,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浙江是产茶大省,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份额。

郑宇民认为,茶种植不够规模是起因,茶生产不够规范是内因,茶市场不够发达是外因,茶消费不够充分是主因、是要害、是瓶颈。工商部门、消保委在周主席的倡导下,要做好几件事:一,做好消费教育。唱好请茶歌,让茶为国饮汇成风气,让茶为常饮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工地,让读书、饮茶、交友成为生活习惯。二是规范茶楼。发布示范榜,开展茶为国饮示范店的培育工作,杭州的茶楼要与杭州的美景相匹配,一要有职业资质,二要有文化内涵,三要有品牌经营,四要有规模效益。三是打造品牌,把好质量关。培育好商品商标、证明商标、驰著名商标,重点对以次充好的茶叶、以假乱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进行限制和打击。工商部门将联合各界以推进茶为国饮为契机,解构以酒为核心的灯红酒绿的交际方式,建构以茶为内核的风正茶清的生活方式,让茶杯越来越大,酒杯越来越小。真诚的希望全体消费者来一起响应我们的倡导,茶为国饮、茶为常饮。

相关文章
推荐资讯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茶
冬春之交3款中药消脂
服药忌用茶水服
服药忌用茶水服
饮茶十忌
饮茶十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