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茶类的演变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属于紧压茶类,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
由于宫廷用茶要求,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就出现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宋朝时,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当时又称为"草茶",或"散茶"。
到元代,散茶明显超过团饼茶,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元代中期的《王祯农书》中,记载当时的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茗茶"就是有的史籍中所说的芽茶或叶茶;"末茶"是把散茶碾成碎末的产品,而"腊茶"则是腊面茶的简称,就是团饼茶。"腊茶"在元代"惟充贡茶,民间罕之"。所以说,在元朝,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由《王祯农书》记述的实际情况来看,除贡茶仍采用紧压茶之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民族中,一般只采制和饮用叶茶或末茶。到了元末明初,"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叶子奇《草木子》。宋元时期的茶类中,团饼代表着一种传统工艺的产品,而散茶则是一种新兴的产品。散茶的技术在民间也发展得很快,它与团饼茶的工艺技术,其实是并行而存在,并行而发展的。在北宋团饼茶生产占统治地位时,散茶的生产和技术仍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宋元茶类的改制,是顺应多数茶叶消费者,为简化制茶,减少烹饮过程需要的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宋元时期的茶类转型,为后来转入明清的散茶大生产,进而走向近代发展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2、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宋代茶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灿烂篇章。
⑴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的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